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打造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 小采

近五年,学校成功获批重庆市“青马工程”教学基地、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高校、重庆市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示范高校,蝉联“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筑匠魂、精匠艺、育匠品,凝心聚力培养新时代卓越工匠》育人模式成功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典型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2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入选重庆市新时代高校党建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7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学校党委获重庆市委组织部给予“嘉奖”,党政主要领导获“记功”表彰。

改革发力,以点带面绘好人才“路线图”。一是专业对接产业,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校聚焦数字中国战略,开设专业与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高度契合,对接率达到97.14%。截至目前,建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区域领先专业群5个、重庆特色专业群5个。二是重构课程体系,培养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重构“岗课赛证”融通“岗位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化课程1800余门、数字化资源22万余个,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345项。2022年,学校自主培养的“技能健儿”李小松在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赛项斩获金牌,实现了世界技能大赛首次自主成功发起并勇夺首金的重大突破和骄人成绩;在中国高教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高职)排名中,2018—2022年位列全国第3,2020年、2022年位列全国第1。

方法引力,科教协同拉伸育人“技能轴”。一是科教机制互嵌,重点突破创新能力。建立科研导师机制和科研助理培养机制,全面推进“五个一”工程,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技术创新的比例达90%以上,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逐渐形成。二是科教平台互享,提升科研服务质效。与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深度合作,编制了国内第一个面向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治理的团体标准,解决了跨域数据互联互通的技术难题。

近五年,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60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11项,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22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列全国高职第2、增量第1。学校众创空间成功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022年,一举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4项,刷新全国职业院校历届国赛获金奖的记录。

资源合力,产教融合跑出双城“加速度”。一是坚持效益分享,汇聚智能产业校企资源。学校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5个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建立了高校第一个“华为实训基地”、第一个“华为认证培训中心”,共育ICT人才。二是强化项目牵引,多方协同共促经济发展。创新“孵扶联动”培养平台,与政府、企业共同投入1.4亿元,启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率先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园校融合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创新实施“百名博士进园区”项目,牵头成立国家级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产教联合体,助力成渝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7%以上,先后为成渝地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共计3200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7.77%,自动生成虚拟化网络切片术等43项成果为832家合作企业带来经济效益3.57亿元。校企联合研发了硅光芯片、智能康复训练机器人、发电机组群控平台等百余项成果。多项成果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上探路试点,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持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力争把学校建成“中国特色、全国顶尖、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类职业技术大学,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技能型社会贡献力量。(作者: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龚小勇)

    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