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新动能

| 小采

锚定培养特色,以差异化发展驱动新设体育专业高质量发展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为顺应高水平运动队招考模式改革趋势,部分高校近年来新申请设立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体育类专业。此举对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加强体育类人才的精准化培养,以及使运动员学生在读期间学其所长、未来就业用其所学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逐步积淀。例如,国内已有300余所高校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而为高水平运动员新设的体育教育专业如果在设立之初未找准定位、锚定特色,很容易引发专业核心竞争力缺乏、培养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各相关高校在发展体育类专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聚焦学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取得的累积优势,尤其要重点考虑运动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高、熟悉运动项目规则、了解运动项目文化等特点,结合国家近年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退役运动员转型为体育师资、大中小学新设专门教练员岗位等政策动向,研究设置体育师资类、教练员类课程模块,夯实运动员学生教、训、赛复合能力,为其退役后转型为优秀体育师资、学校教练员等提供助力。

加强资源整合,以协同发力驱动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必须做优做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深化体教融合,实现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训练体系及体育竞赛体系深度融通是其关键发力点。作为体教融合的标杆工程,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成效事关体教融合工作的显示度。目前,部分高水平运动队存在招生人数偏少、优秀教练员缺乏、训练保障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高校自身远远不够,应推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尽快从“学校单独承办”模式转变为“学校牵头,多方共建”模式。通过与运动项目协会、体育俱乐部、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高校既可以引入高水平教练团队、专业训练场馆等优质资源,提升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也可以进一步畅通运动员学生进入省队、国家队、职业俱乐部的体制机制,为在队学生成长为卓越竞技体育人才提供更高平台和更多机遇。

(作者:高鹏,系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7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