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

| 新华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放大镜,橡胶棒,小铲,塑料饲养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出示一盆土壤,提问: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两个方面回答。

2.观察土壤

提供放大镜、橡胶棒和一盆土壤,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说明:没有橡胶棒也可以用筷子、镊子等工具,主要是用来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块、沙子、黏土、草茎、落叶、蚂蚁等。)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聚焦:大家都说,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那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来盖房子,制作砖瓦、陶瓷,另外还可以给植物提供营养,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2.过渡:今天我们将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动物和植物。

三、探索(预设20分钟)

1.讨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土壤居民会有哪些呢?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推测和发言。

2.教师进行活动提示:细致,全面,有顺序,不伤害

(细致是指能够耐心、仔细地观察土壤中动植物的特点。全面是指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土壤上的动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有顺序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不伤害是指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3.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及时记录。

校园观察活动指导提示:

(1)携带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人手一份,放大镜、橡胶棒和小铲小组一份,观察时小组同学有机合作使用。

(2)活动场地:教师提前踩点安排,选择有多种植物和小动物的土壤,并事先对该场地的植物进行识别,以便学生提问时可以答复。

(3)分组要求:以组长为首,小组成员集中在某个点进行观察,禁止单独行动和胡乱奔跑。

(4)观察顺序: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5)记录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数量和发现地点,遇见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可以记录特征或画简图记录。

(6)注意事项:遵守纪律,注意自身安全,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3

1.科学概念目标

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2.科学探究目标

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月相。

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

3.科学态度目标

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记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等方法知道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

2.教学难点

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一周布置的月相观察记录单。

提示:适合学生观察月相的时间是在农历初三到农历二十,一般在晚上九点前就能看到月球升起。以2018年9月为例,9月12日(农历初三)到9月29日(农历二十)这个时间段适合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学生诵读古诗《古朗月行》,引出对月亮相关的认知,激发兴趣。

2.提问:关于月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月相的认识。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欣赏月球图片,提问:这几幅图有什么相同点?这几幅图里面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自由发表。

2.出示概念:月亮其实是个球体,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月相》。

三、探索(预设18分钟)

1.观察连续一周的月相照片,用自己的话描述月相的样子和变化。

学生充分表达。

2.实际观察和记录月相。

(1)展示学生提前一周的月相记录照片、图画,师生进行点评。出示班级记录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记录时发生的小故事。

[建议:本节课提前一周布置观察月相的任务,用照片和画图的方式同时进行记录,并标明每幅照片和画图的日期。老师也要完成观察任务,有条件的班级或教师可以做一个班级记录表,放在教室里,每天安排小组做好记录。]

(2)观察方法指导:记录下观测的时间,观测的地点,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就画什么样子,没有看到或忘记观察了,就不要凭空想象。

(3)记录方法指导:在前期至少连续一周的观察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从教科书的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即可。(“描阴影法”,把月球不亮的部分用画斜线或涂黑的方法表示阴影。“剪纸法”,根据月相剪白色纸片,把剪好的白色纸片粘贴在黑色纸片上。农历初三、初四、二十六、二十七时,因为明亮的部分很少,对学生剪纸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4)完成活动手册记录单的部分内容,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的进行记录,自己当天没有记录到的,可以根据班级记录单上的进行记录。

四、研讨(预设10分钟)

1.请部分学生在投影上展示活动手册,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分享交流:

①不同夜晚的月相相同吗?

②连续观察几天,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天气晴朗时一整个月的月相图,教师小结月相的变化特点:月相是由最初的什么都看不见,到慢慢看到半圆形,接着可以看见一个圆盘形,慢慢地圆盘形又变成了半圆,只是方向变了,然后慢慢地月相变得越来越小。

五、拓展(预设2分钟)

继续观察月相,完成长时间的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4

1.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2.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能就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参与讨论,表达自已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相应内容。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说它像球不是球,它的身上啥都有。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

动物植物和人物,全都生活在里头。天天围着太阳转,你猜它是什么球。

2.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出“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美丽的地球家园(3分24秒)

2.聚焦提问,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3.逐一出示课件上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进一步丰富对地球家园的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草地、森林、山脉、岩石、沙漠、海洋、大象、蜗牛、大雁、楼房、人……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画一画:翻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在地球家园图上画出各种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达和记录。

2.提问: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比如白云、太阳、月亮、星星等。

3.补充完善学生活动手册第一页的地球家园图。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过渡:每个同学都完成了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

2.教师在黑板上完成“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班级记录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类。

3.提问:缺少其中一样可以吗?让学生自由发表,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小结: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五、拓展(预设5分钟)

1.提问: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我们还能在家园里找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活动。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5

1.科学概念目标:

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的区别。

会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天气现象带来的影响感兴趣。

愿意倾听、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体会到只有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

区分不同的天气以及不同天气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要从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天气的卡片、小组活动卡片、教学课件、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预设3分钟)

1.师谈话:谁能说下现在的天气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2.师:你还知道哪些天气?(板书贴:雨、晴、雪、阴等天气文字)

3.师:我们地球家园上的天气变化还真多,今天我们一起和大头儿子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出示课题或板书)。

二、探索(预设21分钟)

1.情景引入:为什么大头儿子要学习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呢?因为双休日他们一家要到萧山湘湖来游玩。妈妈说:“大头儿子你是小学生了,要学会照顾自己,这次外出你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自己做好准备。”大头子说:“好的妈妈!”

师:可是这么多的天气,我们如何来区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天气的图片。(投影3组图片,说说这是什么天气?它们有什么特征?)(晴、阴)(雨、雪)(多云)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天气的主要特征。

(一)区分常见的天气符号(3分)

同学们真能干,大头儿子也学会了区分不同的天气,他很聪明,还从网上查找了出行时萧山的天气情况,在查天气时他发现一些天气符号,(ppt)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天气吗?请同学上台贴图。

小结:根据不同天气的特点人们确定了不同的天气符号,刚才这些是常见天气的符号。

(二)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5分)

1.引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大头子认识了天气符号,查到这个假期里萧山天气是这样的,你看他穿着这样的衣服可以吗?还可以准备些什么?(ppt出示图)

生指名说。

2.师:看来天气对我们生活影响很大,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贴板书)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指名答,师Ppt举例说明。

3.我们能把这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找出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每个人可以写一种的天气,并请组内同学帮助补充)填表时把这些天气影响以关键词句或画图的形式作好记录。

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天气影响(写关键词句/或画图)

晴天  是有利的

是不利的

4.学生讨论填表,教师巡视。

5.点名集体交流汇报(游戏:正反大挑战),教师黑板填写关键词。

6.小结:各种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多影响,有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利的,有些是对我们的生活是不利的。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6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谁能说说蔷薇花丛里的小动物们吃些什么?

二、探究过程

1、讨论:它们谁吃谁?

(1)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2)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树叶蚯蚓鸟

(3)分析这条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4)找出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写在活动手册上。

2、水田里的食物网。

(1)看看水田里有哪些生物,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阅读竹林村的同学们写的观察报告。

(3)对照报告,看看他们记录的食物链。

(4)有没有他们没观察记录到的食物链?请补充记录在图中。

(5)回过头整体看一看水田里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6)认识食物网。像这种错综复杂成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3、扩展与思考。

(1)出示一组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群落,画出一个食物网。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 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 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想。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9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2.科学探究:会收集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事实,学会测量身高、体重、手脚、胸围、肺活量,学会观察记录测量数据,能够对结果作初步统计。

3.情感态度: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和人文精神。

活动器材:

体重秤、皮尺、直尺、三角尺、气球、吸管、胶管、自制仪器表格、小医生服装、帽子及红袖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咱们先来聊聊天吧!这些时天气变冷,我看到好多同学都穿了新衣服。买的衣服是大一点的还是刚刚合适的?衣服为什么要买大一点的呢?

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在生长》。

二、知道人的身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

1.提问:你用哪些现象来说明感觉到自己在生长呢?

2.学生汇报:个子长了、体重变重、手脚长大、胸围大了。

三、测量自己身体生长变化情况

1.提问:是呀,我们的个子长高了,体重变重了,手、脚也变大了,胸围也变大了,长了多少呢?你用什么办法来了解生长变化情况?

2.四人小组讨论。

3.指导测量方法

①身高怎么量?谁会,请你来教教我们。

②体重怎么测?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③手、脚大小有变化吗?怎么知道手、脚变大了多少?

④胸围大了怎么测?你们认为这样测准确吗?

⑤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测身高、称体重、测手、脚大小以及量胸围的办法来了解身体的生长变化。

⑥学测肺活量: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两边分别派出1名同学参加吹气球活动,这两名同学必须个子差不多,吸一口气吹完为止,看看你能吹多大?

a.提问:两个人个子差不多,吹的气球大小怎么不一样?

b.谈话:肺装气的多少,我们称为肺活量,他们俩谁的肺活量大,大多少知道吗?怎么知道?

c.活动:我们现在就来测测这两个同学的肺活量。

4.讲述:今天玩了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测量办法叫什么?你想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吗?现在,我们就要运用这些办法进行一次体检。

①体检总得有小医生,怎样才能当好小医生?被检查的人应怎么做?

②谁会测身高?请你来当小医生(发服装、帽子)……

手和脚的大小请每个同学按照刚才的办法自己测量。

③体检还要有体检表吧!班级姓名……可不能漏掉哟,检查时做好记录,测完后,从表上找一找身体有哪些变化?

5.学生体检活动。

四、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

1.提问:你们检查得可真热闹呀,观察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提问:你怎么发现长高了?长了多少?

你有多重?长重了多少?

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与营养均衡、锻炼、充足睡眠有关。)

4.小结:祝同学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大家隔断时间能继续坚持测量,这张表格保存好,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它。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10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x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11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八: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小学科学班级活动方案篇12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4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