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安全自救知识

| 小龙

需多形式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形式,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地震安全自救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地震安全自救知识

地震发生后该做些什么?

1.保持镇定,从容进行分析你的具体情况。

2.帮助受伤的人,必要时给予急救。用毡子盖好伤员以保暖,帮助需药者找药。

3.检查火源,如可能就立即把火扑灭。

4.检查公用事业公司股票和设备的损失情况。用嗅觉检查煤气,绝不能用火柴和蜡烛去检查。如发现漏煤气,则立即关闭煤气阀门;如电力线断,则关电闸。如自来水管发生了破损,则关总阀。在适当时向公共事业公司报告损失情况,并按他们的批示办。

5.在未肯定煤气漏否之前,不要划火柴或用无罩的火焰,也不要开启电灯和带电装置。

6.不要触摸电力线或与其连接的物体。

7.除呼救或报告严重紧急事件(医疗、火灾、犯罪)或是执行必要的勤务工作处,不要用电话,以免使忙碌的电话被占线面妨碍紧急的勤务工作。若为了个人理由或满足好奇心理而用电话是不妥的(待紧急事件完全解决了,再与你的亲友联系,让他们知道你是安全的和在什么地方)。

8.没有必要去游览和逛街。除非需要你去援救,不要去参观灾区,也不要去可能发生海啸的沿海地带。

9.在确定排污管确定实未被损坏后才能恢复正常使用厕所。

10.穿上结实的鞋子,免受破碎玻璃和其它尖的碎片伤害。

11.把危险的、散落的物品(如化学品、汽油等)清除干净,并告之他人。

12.收听收音机播出的有关地震和灾害的情况。

13.对余震要有所准备。因余震往往再次破坏使被主震损坏过的建筑物。

14.进出或活动在被破坏过的建筑物时,要特别谨慎,因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同时,可能 有来自漏煤气、电线或碎玻璃的危害。

15.如停电了,应先吃完了电冰箱里易变质的食物,再吃罐头食品和干食物。若急于煮东西,则用轻便炉子和烤肉架。

怎样救助被埋压人员?

(1)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2)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

(3)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4)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5)对于埋压废虚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6)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

(7)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卫生防疫工作

(1)搞好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在地震发生后,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历史上就有“大灾后必有大疫”的说法。因此,在震后救灾工作中,认真搞好卫生防疫非常重要。

(2)把好“病从口入”关。夏秋季节,痢疾、肠炎、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很容易发生和流行。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搞好水源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好垃圾、粪便。

a. 饮用水源要设专人保护,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饮水时,最好先进行净化、消毒;要创造条件喝开水。

b. 搞好食品卫生很重要。要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和分发进行监督;救灾食品、挖掘出的食品应检验合格后再食用。对机关食堂、营业性饮食店要加强检查和监督,督促做好防蝇、餐具消毒等工作。

c. 管好厕所和垃圾。震后因厕所倒塌,人们大小便无固定地点;垃圾与废墟分不清,蚊蝇孳生严重。所以震后应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组织清洁队按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3)消灭蚊蝇。蚊蝇是乙型脑炎、痢疾等传染病的传播者。消灭蚊蝇,不仅要大范围喷洒药物,还要利用汽车在街道喷药,用喷雾器在室内喷药,不给蚊蝇留下孳生的场所。

在有疟疾发生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防蚊。晚上睡觉要防止蚊子叮咬。如果发现病人突然发高热、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等,就要想到可能得了脑炎,赶快找医生诊治。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地震灾区的每一位公民,在抗震救灾期间,都应力求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注意身体健康,加强身体锻炼。应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老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防止肺炎。冬季应注意头部和手、脚的保暖,防止冻疮;夏季要准备些凉开水,吃一些咸菜,补充体内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盐分和水分,预防中暑。

在野外怎样避震

1.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

2.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3.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户外怎样避震?

1.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2.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上下; 高烟囱、水塔下。

3.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1.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2.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3.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4.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如果被压怎么办?

1.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2.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3.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4.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5.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6.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1.燃气泄漏时: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2.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3.毒气泄漏时: 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尽量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4.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 生产危险品的工厂; 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在灾后特殊环境下怎样生活?

1.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2.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3.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4.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地震应急小常识

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手机和充足点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家庭防震指南

1.须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

2.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加固住房。

3.检查和加固住房

4.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样的,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围环境的情况。

5.住房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6.房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应拆掉。

7.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8.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

9.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10.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

11.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

12.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13.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14.加固睡床

15.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16.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17.进行一个家庭防震演练

18.练习“一分钟紧急避险”。

19.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避震要点

1.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2.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3.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4.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5.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看过“地震安全自救知识“

    34576